设为⾸页 | 加⼊收藏 | 登录
珠海文联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在古元艺术中探寻传承与担当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1日 00:00

珠海文联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在古元艺术中探寻传承与担当


        正值全国文艺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精神之际,7月14日,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邦雄带队赴古元美术馆,拜访前来珠海参加“古元与《黄河颂》组画研究展”的古元长女、名誉馆长古安村,共同传承古元先生“艺术为人民”的艺术理念。双方深入交流了古元先生“以艺术刻写历史”的创作历程,探寻延安木刻中深藏的“人桥精神”与新时代文艺使命的血脉联系。

1752721551590033840.jpeg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邦雄与古元长女、名誉馆长古安村亲切交流

扎根人民:艺术生命的源头活水

        交流中,古安村深情阐释了父亲毕生践行的“艺术为人民”立场。她回忆延安时期古元艰苦奋斗和在碾庄的创新实践:为帮助农民识字,他将画着生活物品的纸片贴在对应位置(如“鸡”在鸡窝,“锅”在灶台),让乡亲们在劳作中学习。农民们亲切地称之为“第一个在42户农家土墙上举办的展览”。“俯下身去,倾听人民最真实的声音,将艺术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工具”,古安村强调,这是父亲艺术最鲜明的底色。

        古元的艺术养分始终根植于人民实践。古安村以经典之作《人桥》(1948)为例,讲述其创作背景:古元读到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战士跳入冰河用血肉之躯架设浮桥的事迹深受震撼,怀着无限敬意创作了这幅套色木刻,生动刻画出战士们肩扛梯子、在炮火中奋勇前行的感人场景。作品展现的“甘当基石、无私奉献”精神,被提炼为“甘作人桥”的育人箴言。即便在1970年代回京参与重要创作期间,古元仍坚持重返延安、深入黄土高原写生,足迹遍布工地与田间,细致描绘普通劳动者的风貌,为其后创作《黄河颂》等鸿篇巨制积淀了深厚的生活基础与情感温度。1941年,徐悲鸿在重庆看到古元的延安木刻后,即在《新民报》盛赞其为“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必为中国取得光荣”,足见其扎根人民创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1752721562973024462.jpeg

《人桥》 套色木刻 1948年 20.5X36cm

1752721570014095890.jpeg

《黄河颂》 水彩 1971年  58cmX101cm  

1752721579750015162.jpeg

古安村讲述父亲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点滴

时代回响:回信精神照亮艺术初心

        市文联负责同志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7月10日给田华等艺术家的回信,信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大家认为,古元先生的艺术道路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在物质匮乏的革命年代,他用马兰纸和简陋刻刀,刻出了人民心声与时代强音。新时代的珠海文艺工作者,更应赓续这一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彰显特区精神的优秀作品。

        古安村对此深表认同。她回忆父亲常说:“我的艺术追求就是在画板上留下时代的痕迹”。这种将个人艺术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崇德尚艺作表率”一脉相承。

        陪同调研的两位文联年轻干部代表表示,要自觉传承古元先生“艺术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深入基层、贴近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1752721592919026348.jpeg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邦雄与古元长女、名誉馆长古安村合影留念

珠海实践:传承“人桥”担当文联使命

        聚焦总书记回信要求与古元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市文联将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学习《人桥》所体现的奉献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甘当文艺事业发展的基石。将组织文联机关干部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创作”活动,深入了解文艺工作者所需所想所盼,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将启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珠海主题美术创作大采风活动,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奋斗的佳作,传承古元“在画板上留下时代痕迹”的追求。依托古元美术馆等阵地,深化交流与人才培养。探索建立“粤港澳青年版画创研基地”,促进区域文艺合作与青年成长。办好“古元美术奖”,重点表彰在扎根生活、传承现实主义传统方面成就突出的文艺工作者,激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

1752721606228026743.jpeg

市文联领导干部在古元美术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古元与《黄河颂》组画研究展

        此次拜访与交流,是珠海市文联将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引向深入的具体行动。通过重温古元先生“博采前人成就,吸收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但不是无选择的搬用”的文化自信,以及其扎根人民、记录时代的永恒足迹,引导珠海文艺界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使命担当。珠海市文联将以总书记回信精神为灯塔,传承好古元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文化使命,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贡献文艺力量。

        


文:杜国龙、陈昱彤

图:杜国龙、陈昱彤

审核:杜国龙

初审:吴   洪

终审:张邦雄



版权所有: 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珠海市吉大九洲大道东1115号 电话:0756-3338238 粤ICP备14005290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152号
技术支持:广东东华发思特软件有限公司